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为保障学生生命安全,防范溺水事件发生,家长、学校应当如何做好孩子的防溺水安全教育与监护工作,为孩子的平安成长保驾护航?
家长强化监管责任
1. 做到 “四知道”:知道孩子去哪里、知道孩子和谁去、知道孩子做什么、知道孩子何时回。
2. 盯紧关键时段:放学后、周末、节假日期间及孩子结伴外出游玩时的管理,避免孩子脱离监护私自或结伴前往水域。
3. 全程专注监护:当家长带孩子在水中或水边玩耍时,应做到“不分心、不间断、近距离”。若无法亲自看护,应委托可靠的成年人代为照看,切勿交给未成年人,多人看护时需明确指定看护人。
4. 选择安全场所:如孩子需参与游泳活动,请选有资质的游泳场所,并全程陪同监护。此外,还需了解泳池的相关规则,包括游泳场所内深水区、浅水区的位置与深度,以及救生员的位置。
5. 排空蓄水隐患:家中蓄水容器(如水桶、浴缸等)使用后及时清空,避免低龄儿童意外跌落。
加强儿童防溺水教育
1. 正确安全教育:家长可以通过溺水事故案例警示,让孩子深刻认识到溺水的危害,严防未成年人私自在池塘、蓄水池、沟渠等危险水域游泳、戏水,从而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
2.提高安全警惕:特别要教育孩子相互监督提醒,对同学私自下水和到危险水域玩耍行为,及时制止并向家长、老师报告。
3.学习自救技能: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孩子掌握游泳技能,教会孩子正确的溺水自救方法。
4.掌握救援知识:教育孩子一旦发现有人溺水,要积极主动呼唤周围成年人施救,切不可盲目下水施救或“手拉手”救援,并及时拨打110、119、120等电话报警。
家校协同教育管理
1. 提前布局工作:学校应当提前规划,对防溺水工作进行任务分工, 同时制定防溺水工作方案及应急预案。需要落实危险水域巡查人员安排,于午间、放学后及节假日对校园周边水域开展动态巡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构建“家校社”联防联控机制。
2. 宣传安全教育:学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安全讲座、应急演练等形式开展防溺水专题教育。也可发放《防溺水致家长的一封信》,实现家校安全教育同频共振。家长也应以身作则,不带领孩子到危险水域活动。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安全教育。
如何安全“戏水”
1. 做好下水准备:下水前应充分了解做好热身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空腹、过饱、剧烈运动后均不应下水。
2. 遵守下水规则:应了解水上安全知识,比如不在水中打闹,不做危险行为,如奔跑和推人下水,若出现身体不适,应当立即上岸。
3. 牢记“七不”
不私自下水游泳
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到危险水边游玩
不盲目下水施救
意外落水会自救
意外落水时,尽量保持冷静,双手切勿举过头顶,同时尝试以下方法自救:
1. 仰漂:屏住呼吸,头往后仰,全身放松,四肢展开,轻躺在水上,等待救援。
2. 水母漂:屏住呼吸,全身放松,四肢自然下垂,俯漂在水面上;待需要吸气时,双手抬到下颌处向下、向外压划水,同时抬头吐气、吸气,再恢复俯漂姿势。
3. 就地取材:寻找并利用身边可帮助漂浮的物品,如木板、泡沫、空水瓶等。
注意:若遇人来救,切忌一把抱住救助者,应全身放松,积极配合。
智慧救援他人落水
溺水救援,自身安全是第一位的,可通过“叫叫伸抛”法施救。
叫:大声呼救,寻求大人帮助。
叫:拨打报警电话求救
伸:将救生杆、竹竿、木棍等硬质延伸物递给落水者,拉其靠岸,注意尽量降低自身重心。
抛:将救生圈、空水桶、空水瓶、球类等漂浮物或绳索、衣物等软质延伸物抛给落水者,助其漂浮或拉其回岸边。
注意:溺水救援,切不可贸然下水或手拉手施救,以免导致群死群伤事故。
来源:融北湖
作者:人民教育
编辑:梁俐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beihu.gov.cn/content/646941/83/1509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