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北湖作品分享 | 王珺琦:《山水为笺情作墨》
2025-07-14 10:14:40 字号:

开栏语

|“郴山郴水郴情”

“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佳作频出,北湖区作为郴州主城区,积极引领广大青少年以笔为犁,深耕乡土情怀,写下对家乡的赤诚告白。7月10日起,我们精选北湖优秀作品展示,一同品读魅力郴州,感受青春北湖。

图片

作者简介

王珺琦

东坡岭小学教师

1995年9月出生,现任职于郴州市东坡岭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好读书,乐在字里行间觅得清风明月。

山水为笺情作墨

王珺琦

我生于郴州,长在这一方山水之间。这里的山川、街巷与人情,像刻在树皮上的纹路,深的、浅的,都抹不掉。有人说别处的月亮圆,可我总觉得,他乡的月光再亮,也暖不透郴州的青石板。这方水土的脾性,早如舂米的木杵,一下下,扎实地捣进了骨子里。

东江湖的晨雾,是没规矩的。天未透亮,它便漫过湖面,悄悄缠住水边的竹筏,像个总爱逗弄人的孩子,伸手去抓,它却滑溜溜地从指缝溜走了。湖水给雾裹着,波纹也模糊了,只剩一片朦胧。待到太阳露了头,雾气才被驱得跌跌撞撞,四下散开。水面上便浮起一层碎金子似的光,晃得人眼亮。

听老辈人说 ,雾起时,撑船人要唱《东江谣》,歌声能引鱼群聚拢。这调子,我未曾亲耳听真,只在岸边遥望雾海。偶尔,能见三两鸬鹚的影子—— 或许有罢 ——扑棱着掠过雾面,翅尖带起水珠,在稀薄的晨光里一闪,便隐去了,只留下“哗啦”一声水响。接着,不知何处又传来“泼剌”一下, 想是 鱼儿受了惊,摆尾钻回那更浓的雾影深处去了。

高椅岭的石头,是怪模怪样的。爬上山去,四下打量:这块像蹲伏的巨兽,那块似倒扣的粗陶大碗。不知风霜在其身上镌刻了多少年岁,石面坑洼遍布,活像被谁啃过似的。石缝里挤出些歪脖子小树,枝桠伶仃,挑着几片稀拉的叶子,在风里打着颤。山风是常客,一阵过来,满山的竹林便“沙沙”响成一片绿涛。日头的光影筛过竹叶,在地上跳跃、聚散,时而汇成波动的绿海,时而碎作满地跳跃的金斑。

最打眼的是那红砂岩的本色,赤红灼灼,偏又与漫山苍翠的竹林挤在一处。红得跳脱,绿得浓酽,远远望去,真似谁失手打翻了调色盘,把最浓艳的颜料泼溅在这山脊上了。

裕后街的巷子,是上了年纪的。脚下的青石板,早被岁月和脚步打磨得溜光水滑;两旁的青砖灰瓦,颜色也褪得淡然。推开一扇老木门,“吱呀——”一声悠长,带着旧年月的叹息。巷子深处,隐隐约约飘来湘昆的调子,夹着梆子清脆的敲打,那声腔儿忽高忽低,缠绕在逼仄的巷弄里。湘昆是郴州的魂,唱的多是忠孝节义的老戏文。《荆钗记》里贫贱夫妻的相守,《白兔记》中离散骨肉的重逢,这些古早的故事,唱了一代又一代,早把“守望相助”四个字,唱进了血脉里,成了骨子里的东西。

巷口却是鲜活的。卖糖画的摊子前,挤满了小脑袋。“我要条龙!”“我要蝴蝶!”的童声此起彼伏。作画的师傅不言语,手腕轻巧地一转一抖,金黄的糖浆便在光洁的石板上流淌、凝固,眨眼间,花鸟虫鱼便活灵活现。这指尖流淌的手艺,传了几辈人,画的是吉祥如意,守的是老郴州那份暖融融、热腾腾的人间烟火。

郴州人的情,是深的。是东江湖水泡出来的,是这方沃土养出来的,在时光里沉淀、奔涌,从未断绝。想摸这“情”的根脉, 历史与当下便是最好的注脚。

去城区的义帝陵吧。青松翠柏掩映着古老的封土,两千年前的楚风仿佛仍在碑刻间低回。这里安葬着秦末义帝熊心,“信义”与“抗争”是他的符号。有一回,我在班会上给孩子们讲起这里的故事。展开一幅幅图片,讲述诸侯会盟的纷纭,西楚霸王的兴衰。孩子们清澈的眼中映着好奇与思索。义帝的遭遇悲情,可那份对盟约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如同埋入大地的种子,悄然在稚嫩的心田里萌发。这陵园,是楚文化在郴州最早的印记,是这片土地上那份刚烈与信诺的古老源头。

在课堂上,我们也讲起鲁塘镇的邓华故居。青砖黛瓦的老屋照片,格局俨然,与义帝陵的苍古遥相呼应,书写着近现代的血色荣光。我讲述着开国上将邓华将军的故事—— 他的少年壮志,他的南征北战,他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讲到将军在艰苦岁月里的坚韧,在烽火硝烟中的担当,孩子们听得入了神。忠诚、担当、无畏的红色火种,便在这讲述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薪火相传。从义帝陵的“信义”到邓华将军的“忠诚”,历史的回响在郴州的山河间交织,把这里的情义锤炼得愈发深沉坚韧。

这份由古贯今、薪火相传的“情”,早已化作了郴州街头巷尾的春风。去年夏天,“格美”台风像头猛兽扑来,资兴等地遭了大难。山塌了,路断了,家园没入黄浊的洪水。可咱郴州人骨子里的情一下子凝聚起来了。干部们嗓子喊哑了,还在泥水里奔走;各地的救援力量,没日没夜地干,清淤通路;百姓们也都自发地互相帮衬。这份情,在危急时候,就像一股力量,撑着大伙渡过了难关。它无声地宣告: 郴州的“情”,既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也在当下每一个关怀的眼神里,每一次伸出的援手间跳动着。

这情,就在眼前的日子里头。它流淌在“暖心驿站”里——窗明几净,几张桌椅,备着凉茶或开水,让辛劳的“城市美容师”歇脚,擦汗,润心。它闪烁在临街商铺橱窗“免费取水点”的标识上,为匆匆行人,特别是烈日下的劳动者,敞开一份清凉的善意。它更在社区干部走家串户的嘘寒问暖里,在邻里间自发互助的点滴中。这些由街道、社区营造,由居民践行的温情,让古老的“守望相助”不再是戏台上的绝响,化作了城市肌理里最朴实的温暖。

如今再走进郴州,无论是新起的高楼,还是寻常巷口,那份由历史血脉滋养、在红色基因中淬炼、于日常关怀中践行的温情始终流淌。窗台晾着新采的艾草,清苦的香气弥漫;厨房飘出的,依旧是郴州米粉特有的醇厚滋味。小商铺前,大爷大妈们支起小桌,哗啦啦搓着麻将,笑声热络。日子,就在这历史的回响、红色的传承与生活的暖意里,踏踏实实、红红火火地过起来了。

郴山的筋骨,郴水的血脉,连同那唱了百年的湘昆、老街的烟火、手艺人指尖的糖稀、义帝陵的古老信义、邓华故居的赤胆忠诚、街巷间流淌的无声暖流 ……早已在这片土地上交融共生,长成一体。山是脊梁,水是命脉,历史是根基,红色是信仰,情是魂魄,而文化,是深扎泥土的根须,稳稳当当地,撑起了郴州年年岁岁。

若你有闲,定要循着老辈人的歌谣,来东江湖上,看一场会捉迷藏的雾;去高椅岭,摸摸那棱角分明的岁月刻痕;再拐进裕后街,就着兰花豆听半出湘昆;更要去义帝陵感悟楚风的悠远,在邓华故居寻找将军的传奇足迹,在街角的“暖心驿站”喝口水,尝一口阿婆蒸笼里腾着白雾的米饺。你便会懂得,这人间最浓烈的烟火,最深厚的篇章,皆以山水为笺情做墨,刻在义帝的碑铭里,融在将军的旧居内,在郴州的街巷间,大地上,也深深镌刻在每一个生活于此的人心尖上。

来源:融北湖

作者:北湖区委宣传部

编辑:梁俐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