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12月10日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湖南频道
推出《“乡”遇湖南 “湘”遇世界》系列报道
《南方之竹 拔节海外》
聚焦北湖“以竹代塑”
开辟环保新赛道、开启出海新篇章
国际在线湖南报道记者曹菲:当接到美国联邦航空5000万美元的供应链订单时,郴州经开区长冲创新创业园内,湖南专鑫竹森工贸有限公司(简称专鑫竹森)董事长陈红专一宿没睡。“整个行业没人敢接。”
对于其他企业来说,一个单子要干十年之久,对于陈红专而言,却是一个单子可以吃十年。
想啃下这笔订单,但公司去年全年总产值仅400万美元,陈红专担心技术和产能跟不上。
“要对我们有信心,你对我们企业有信心吗?”忧心忡忡的陈红专想在妻子那得到一份答案。
“有。”
“好,那我们就开干!”得到肯定答案的陈红专,决定放手一搏。
顺势而为
回流创业的年轻人
陈红专的办公室不像一个办公室,更像一个小型展厅:“迎客”的是一股天然的竹香味,桌子、书柜、窗户边摆满了各类竹制品。见到陈红专时,他正接待从怀化而来的同行,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拓宽市场。
“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提升产品质量才能赢得客户和市场的青睐。”这是陈红专在与市场长期打交道中得出来的结论,也成了他如今的创业之本。
陈红专正在和员工开会 受访者供图
2002年,陈红专先后在北京、深圳一家塑料制品企业担任技术总监。随着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陈红专有了强烈的危机感。
2005年,陈红专正式告别深圳,几年的漂泊时光,被断舍离后一股脑打包塞进了行李箱。再次睁开眼,已回到熟悉的故土郴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陈红专的选择算得上是“回流”。
陈红专家庭不算富裕。山里长大的孩子,童年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家门前的平地和远处连绵起伏的高山。高考前,陈红专就计划要“翻”出大山,去往更大的世界。“当时的郴州还比较落后,同学们大都想去北上广、长三角经济更富裕地方发展。”
再次踏入这片熟悉的土地,陈红专花了几天时间,把郴州全逛了一遍,连连感慨:“变化太大了!”这座曾经“困”住他的“林中之城”,如今充满绿色活力和机遇。
常年受亚热带季风“吹拂”的郴州,催生出大片竹林。据郴州市人民政府官网显示,全市竹林面积157.5万亩,居全省第三。“像我所在的北湖区,有竹林面积约19.23万亩,立竹约4334.4万根,年出竹量约200万根。”拔节生长的竹子,便是他看中的绿色机遇。
竹子可再生、可塑性强,是上好的环保材料。瞄准郴州竹资源优势,陈红专产生了发展竹产业的想法。2017年,陈红专创办专鑫竹森。
这一次,他决定顺势而为。
“以竹代塑”
开辟环保新赛道
与众多青年创业团队一样,陈红专的志向也是成为业界的佼佼者。公司创立之初,他便有着清晰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布局“以竹代塑”产业链条。
“市场每年消耗的塑料餐具都是数以亿计,如果都能替换成竹制品,那这个市场不可估量。”得益于在北京、深圳就业期间积累的资源和经验,陈红专深知,一次性环保餐具的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企业要发展,只有高质量发展一条路。”陈红专认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创新。
专鑫竹森设计的竹叉 企业供图
陈红专拿起一支竹叉,举在眼前解释:“别看它小小一支,设计也十分简单,但为了解决它成本高、利用率低、耗时长的生产工艺短板,我们投入了300多万费用研发设备,摸索了整整3年。”
经过多次数控实验,2020年,陈红专成功将生产周期缩短至3天,实现了“当天处理、当天生产、7天销售”的高效模式,生产数量也由原来一天的50万支提高到了200万支。
竹工艺技术提升后,陈红专又继续带领团队攻关,设计出了竹托盘、竹吸管、竹制包装盒等百余个品种。在不断创新竹产品款式的同时,陈红专开始扩张海外销售网络。伴随着生产能力的日渐成熟,2019年,专鑫竹森成功打开国际市场,竹刀叉勺出口至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成交金额达140万美元。
如今,该公司已经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BRC国际食品安全认证、FSC国际森林体系认证,并被认定为“湖南省林业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七十二变”
竹产品远销海外
6月初,首批美国联邦航空海外订单诞生了,但产品交付效果却不太理想。
“起初,我们从外面采购竹片,再进行加工。对方检测样品发现有轻微裂缝,激光切割时表面有烧黑痕迹,影响美观,我们300万元的货全部打水漂。”说这话时,陈红专语气中透露着无奈和不甘心。
当一切退回到原点,陈红专并不气馁,为了彻底攻克激光切割机切口发黑问题,完成第二批产品顺利验收,带领团队连续多日在生产车间改写代码,升级设备。他的妻子回忆,陈红专在焦虑时,就会把技术人员抓过来聊,问项目进度、问细节,还会下到生产车间里去问。这群渺小的身影,曾点缀过凌晨两三点的郴州。
工作人员正在检查产品 摄影 张一多
当拿到产品验收合格书时,陈红专第一件事是先跑回家睡了个回笼觉。再次醒来,手机里是一排的未接电话。“有过来恭喜我的,也有向我请教的。”
而陈红专仅用简单两句话概括了他的成功秘诀:“保持好奇心,然后不断创新。坚持跑,就有可能成功。”
为了让这趟“长跑”顺利到达终点,陈红专与当地村民共同种植南竹,在北湖区、苏仙区、资兴、永兴等县市区建设南竹加工基地,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一体发展模式,从源头上提高产品质量。
作为国内最早探索“以竹代塑”和南竹精深加工的企业之一,2023年,该公司参与制定了湖南省内首个竹餐具标准,为推动竹制餐具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以及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南竹种植到加工销售,漫山遍野的南竹在科技的加持下,郴州市北湖区竹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培育形成了竹制品加工企业10余家,竹产业年产值约8000万元。
郴州南竹,也由此开启出海新篇章。
来源:融北湖
作者: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梁俐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beihu.gov.cn/content/646856/54/14530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