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碧水带动乡村振兴
一幅水墨绘尽锦绣乡村
西河沿线(北湖段)
十颗明珠镶嵌其中
北湖区精心绘制了
颜值出圈的文化诗墙
古风神韵与现代乡村融合
令人耳目一新
📸
“瑶岭”月峰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唐•李白《下终南山》)
月峰,顾名思义,是指一轮明月挂山峰,圆月悬空,在月峰头上投下淡淡的银色,傍晚下山,也便有了李白笔下的美丽景色。
月峰村结合本村特色瑶族文化,打造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发展。同时,大力培植福城楠竹加工厂、瑶乡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月峰冰淇淋红薯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积极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品牌。
“古村”小埠
渡船人语回风细,
疑是江南小埠头。
(明•陆深《 清河东渡》)
古时舟行小埠,沿西河至土坡河,换乌篷船至侍郎桥上岸,然后步行青石板路,抬头便见小埠村。
近年来,小埠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森林村”“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依托临空新城建设契机,充分利用小埠现有的资源,打造集“红色+绿色+古色+体育+教育+康养+旅游+产业”等多功能于一体,跨行业、多类别的特色文旅重镇。
“西城”塔水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塔水的远山不高,也不低,竹林环抱、肥沃连绵,田园风光与现代气息巧妙融合。
塔水村产业众多,有民宿、草莓、苗木、烤烟等产业,组建了省级黄金梨、草莓、苗木、烤烟等合作社4个,发展农家乐20余家,流转土地3200亩。近年来,塔水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省“两型创建”、省级精品乡村示范村等数十项省、市级以上荣誉。
“峻秀”石山头
人言有龙洞,
近在石山头。
(宋•仇远《正月二十四日送廉使出郊》)
潺潺的流水淌过,远处山峦与河流交相辉映。村庄南面山头屹立着一块奇石,石山头村因此得名,这里还流传着仙台岭的美丽传说。
石山头村交通便利,地域优势明显。石山头村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发展了蔬菜观光园、草莓休闲采摘园、蔬菜大棚基地。绿色蔬菜与山村植被交相辉映,车在林中行,人在绿中游的俊美山村。近年来先后获评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市级特色精品村”“市河长制”先进单位、“市级卫生村”“区级文明村”“区级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爱上”三合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暝》)
傍晚红霞铺满天空,漫步在三合桥上,清风拂面……宛若游走在一幅巨大的水墨画间。
三合村因有三条河流交汇于此,取名为“三合”(河)。村里的古树、古桥、古戏台、古名人、古河道,依旧保持800年前原貌,被称为三合“五古”资源。三合村先后获得了“全国生态文明村”“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村”“郴州市文明乡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诸多荣誉。拥有以蔬菜种植销售为主的众智惠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以稻谷、草莓、烟叶生产等多家合作社。
“好客”招旅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梦回闻雨声,喜我菜甲长。
平明江路湿,并岸飞两桨。
天公真富有,膏乳泻黄壤。
霜根一蕃滋,风叶渐俯仰。
未任筐筥载,已作杯案想。
(宋·苏轼《雨后行菜圃》)
“招天下贤杰,旅宇宙山川”在招旅,抬头见翠山,合眼听水声,门前屋后的微型蔬果园,让人喜爱不已,一派田园景象。
招旅村以水稻、蔬菜、烤烟、草莓为主的农业种植颇具特色。出产的萝卜及其加工食品清凉可口,远近闻名。村内建有现代化科技观光园和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打造集生态农业种植示范、农耕体验、文旅产品开发、亲子娱乐、劳动研学、休闲旅居为一体的三产融合项目。
“醉美”吴山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在吴山村,引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青砖黛瓦,保存完好的三十余幢明末清初房屋,屋舍俨然,犹如画卷。
吴山村历史底蕴深厚,曾获评“中国传统村落”荣誉称号。近年来,吴山村推行“三大举措”,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切入点,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全力以赴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吴山村先后获评“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湖南省特色精品乡村”。
“古埠”茅坪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宋•翁卷《乡村四月》)
茅坪村因地形平坦,茅草生长茂盛而得名。溪头的山,树密雾浓,水汽从山底升起氤氲开来,只能窥见若隐若现的一峰半壑。山下河边,一排排村屋依水而建,清澈的水面衬着蔚蓝的天,美不胜收。
在乡村振兴工作大力推动下,茅坪村能人参与,实现传统烟叶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现有烟稻连作760余亩,建有80余头规模的黄牛养殖场,着力打造“黑米产业园”特色农业。2021年村集体收入11.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1万余元。2022年通过加大对特色种、养殖产业的扶持,文旅、农旅相融合的产业投入,茅坪村集体经济、村民收入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烟裕”同和
一把新秧趁手青,
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
白鹭飞来无处停。
(宋•虞似良《横溪堂春晓其一》)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
却喜晒谷天晴。
(唐·顾况《过山农家》)
喜山居、远闹市、近田园,这片山清水秀之地就是同和村,初秋时节,漫步于田间小道,微风拂过绿油油的稻田,村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同和村位于西河西岸,全村人口2526人,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1亩,林地面积21648亩。烟稻轮作是同和村的传统产业,全村烤烟种植面积1800亩,优质稻1800余亩。
“奇野”梨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
春阴院落帘垂地。
碧溪影里小桥横,青帘市上孤烟起。
镜约关情,琴心破睡。
轻寒漠漠侵鸳被。
酒醒霞散脸边红,梦回山蹙眉间翠。
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古时,位于西河岸边的梨园村水运发达,商贾云集于此,便有戏班在此搭台唱戏,颇受老百姓欢迎。人们便把这个辗转停留的娱乐之处称之为梨园。
一条条乡间小路蜿蜒纵横,一个个农家小院坐落有序,不远处,群山如黛、树木青翠欲滴,焕发出勃勃生机。
梨园村村民以种植烤烟、水稻、瓜果等为主,近年来,该村突出“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一、三产业,打造梨园雾柚、烤烟、西瓜、香瓜等特色产业,尤其盛产风味独特的红柚。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北湖区高点谋划、高位推进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打造“诗画西河”文旅品牌为抓手,深入挖掘和展示西河风光带的“诗情画意”,如火如荼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一墙一诗词
一村一特色
当墙绘艺术融入古朴乡村
谱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
这个秋天来西河沿线(北湖段)
打卡“诗画西河”
赏乡村美景吧
来源:融北湖
作者:图文 | 罗玉霞 何红桥 龚湘楠 曾子祺
编辑:梁俐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beihu.gov.cn/content/2022/10/07/11907808.html